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對策
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對策
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獨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獨尊心理、厭學心理。解決辦法有:從學校的課程、制度方案著手、調整學生的作息時間、培養學生習慣、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等等。
1、自卑心理。對自己的品質和能力作出過低的評價,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適當的自卑感可以激發自己去彌補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過度自卑會導致抑郁,嚴重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
部分中學生由于學習成績不好,屢犯錯誤,所以無論在家庭還是在學校,他們受到的批評多于表揚、指責多于鼓勵、懲罰多于引導。于是自認為無藥可救、低人一等,變得心灰意冷、消極頹廢。形成一種“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固有的傳統定勢和思維模式與特定教育情境下所產生的與認知信息相對立的并與一般常態教育要求相反的對立情緒和行為意向。
不少中學生由于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疑慮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確對待家長的一片苦心、老師的批評教育。他們懷疑一切、目空一切,對正面宣傳作反面思考,對榜樣及先進人物無端否定,對不良傾向產生情感認同,對思想教育、遵章守紀要求消極抵抗。
3、孤獨心理。個人在群體中所產生的一種孤單、寂寞、無助的不愉快感受的心理狀態。許多中學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常常覺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葉孤舟,或顧影自憐,或無病呻吟。他們不愿投入火熱的生活,卻又抱怨別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納自己。
一些中學生很少和別人交往,常常一個人背著大家獨自活動、寡言少語,他們人際關系疏遠化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怪人”。而他們內心卻感到孤獨。
4、嫉妒心理。在中學,一部分學生漂亮的容貌、優異的學習成績、優越的家庭條件、受到老師的寵愛,常常會引發另一部分學生的嫉妒之心。他們越是關心和重視嫉妒對象,越有可能會讓絕望與恐懼感擊中,從而發展為憎惡、敵意、怨恨和復仇這樣一些惡劣的情緒。
5、唯我獨尊心理。一些中學生只沉湎于自我實現和個人奮斗中,處處都得以自己為核心,遇到稍不順心的事就會大發雷霆、躺倒不干,或觸犯到個人一點點利益就斤斤計較,對集體麻木不仁,對社會漠不關心。
6、厭學心理。厭學表現為學習動力不足,感到學習沒勁,喪失上進的信心,學習欲望低下,重者甚至對學習喪失興趣,把學習視為苦差事,上課懶得開課本,作業不能獨立完成,盼望著早點畢業以求解脫,更嚴重者根本不學習,終日渾渾噩噩,對老師缺乏感情,部分學生最終輟學流失。
解決方法:
1、學校正規課程的適應。應著重培養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學習的責任感、義務感。
2、學校規章制度的適應。要著重培養中學生的紀律觀念和良好的作息習慣。
3、學校情緒生活的適應。應積極創造條件,使學生積極體驗學校生活的溫暖和樂趣,防止自卑、恐懼、退縮、郁悶等不良情緒的產生。
4、學校人際關系的適應。教師應以身作則,對學生進行必要的交友指導。
5、學校課外活動的適應。應著重培養中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
6、學校集體生活的適應。應著重培養中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和集體榮譽感。
7、對學習習慣的培養。培養學生課后要養成復習、預習,整理書包等習慣還是挺必要的。
8、對生活作息的適應。入學了,對原來的生活作息有所改變,但應及時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使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學習。
中學生的健康發展標準:
1、智力發育正常。正常發育的智力指個體智力發展水平與其實際年齡相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
2、穩定的情緒。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樂觀、滿意等積極情緒體驗方面占優勢。盡管也會有悲哀、困惑、失敗、挫折等消極情緒出現,但不會持續長久,他們能夠適當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使之保持相對穩定。
3、能正確認識自己。對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對自己感到滿意,并且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加完善。對自己的優點能發揚光大,對自己的缺點也能充分認識,并能自覺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對未來充滿信心,在學習、工作等各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4、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學習他人的長處補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寬容的態度與別人相處。他們在別人面前能做到真誠坦率,從而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際關系。在集體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實。
5、穩定、協調的個性。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并能對自己進行客觀的評價,能對自己的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調節。
6、熱愛生活。心理健康者熱愛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樂趣,積極憧憬美好的未來。能在生活中充分發揮自己各方面的潛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敗而對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確對待現實困難,及時調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為策略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社會環境。
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獨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獨尊心理、厭學心理。解決辦法有:從學校的課程、制度方案著手、調整學生的作息時間、培養學生習慣、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等等。
1、自卑心理。對自己的品質和能力作出過低的評價,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適當的自卑感可以激發自己去彌補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過度自卑會導致抑郁,嚴重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
部分中學生由于學習成績不好,屢犯錯誤,所以無論在家庭還是在學校,他們受到的批評多于表揚、指責多于鼓勵、懲罰多于引導。于是自認為無藥可救、低人一等,變得心灰意冷、消極頹廢。形成一種“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固有的傳統定勢和思維模式與特定教育情境下所產生的與認知信息相對立的并與一般常態教育要求相反的對立情緒和行為意向。
不少中學生由于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疑慮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確對待家長的一片苦心、老師的批評教育。他們懷疑一切、目空一切,對正面宣傳作反面思考,對榜樣及先進人物無端否定,對不良傾向產生情感認同,對思想教育、遵章守紀要求消極抵抗。
3、孤獨心理。個人在群體中所產生的一種孤單、寂寞、無助的不愉快感受的心理狀態。許多中學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常常覺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葉孤舟,或顧影自憐,或無病呻吟。他們不愿投入火熱的生活,卻又抱怨別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納自己。
一些中學生很少和別人交往,常常一個人背著大家獨自活動、寡言少語,他們人際關系疏遠化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怪人”。而他們內心卻感到孤獨。
4、嫉妒心理。在中學,一部分學生漂亮的容貌、優異的學習成績、優越的家庭條件、受到老師的寵愛,常常會引發另一部分學生的嫉妒之心。他們越是關心和重視嫉妒對象,越有可能會讓絕望與恐懼感擊中,從而發展為憎惡、敵意、怨恨和復仇這樣一些惡劣的情緒。
5、唯我獨尊心理。一些中學生只沉湎于自我實現和個人奮斗中,處處都得以自己為核心,遇到稍不順心的事就會大發雷霆、躺倒不干,或觸犯到個人一點點利益就斤斤計較,對集體麻木不仁,對社會漠不關心。
6、厭學心理。厭學表現為學習動力不足,感到學習沒勁,喪失上進的信心,學習欲望低下,重者甚至對學習喪失興趣,把學習視為苦差事,上課懶得開課本,作業不能獨立完成,盼望著早點畢業以求解脫,更嚴重者根本不學習,終日渾渾噩噩,對老師缺乏感情,部分學生最終輟學流失。
解決方法:
1、學校正規課程的適應。應著重培養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學習的責任感、義務感。
2、學校規章制度的適應。要著重培養中學生的紀律觀念和良好的作息習慣。
3、學校情緒生活的適應。應積極創造條件,使學生積極體驗學校生活的溫暖和樂趣,防止自卑、恐懼、退縮、郁悶等不良情緒的產生。
4、學校人際關系的適應。教師應以身作則,對學生進行必要的交友指導。
5、學校課外活動的適應。應著重培養中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
6、學校集體生活的適應。應著重培養中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和集體榮譽感。
7、對學習習慣的培養。培養學生課后要養成復習、預習,整理書包等習慣還是挺必要的。
8、對生活作息的適應。入學了,對原來的生活作息有所改變,但應及時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使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學習。
中學生的健康發展標準:
1、智力發育正常。正常發育的智力指個體智力發展水平與其實際年齡相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
2、穩定的情緒。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樂觀、滿意等積極情緒體驗方面占優勢。盡管也會有悲哀、困惑、失敗、挫折等消極情緒出現,但不會持續長久,他們能夠適當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使之保持相對穩定。
3、能正確認識自己。對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對自己感到滿意,并且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加完善。對自己的優點能發揚光大,對自己的缺點也能充分認識,并能自覺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對未來充滿信心,在學習、工作等各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4、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學習他人的長處補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寬容的態度與別人相處。他們在別人面前能做到真誠坦率,從而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際關系。在集體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實。
5、穩定、協調的個性。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并能對自己進行客觀的評價,能對自己的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調節。
6、熱愛生活。心理健康者熱愛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樂趣,積極憧憬美好的未來。能在生活中充分發揮自己各方面的潛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敗而對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確對待現實困難,及時調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為策略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社會環境。